调解员风采 | 惠州市惠融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 梁诚
个人简介及擅长领域
梁诚调解员,毕业于深圳大学法律系。曾在《民主与法制》杂志社、《中国联合商报》任记者、采编等职务。擅长金融贷款纠纷、民间借贷纠纷等经济类案子的调解工作。
调解故事及感悟
作为惠融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的一名调解员,我经历过许多复杂的案件,但2024年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派调解的那起“XX银行惠州分行诉XX公司4.9亿元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”,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。
记得最初接触这个案件时,气氛十分紧张。原告银行焦急地想要收回欠款,以控制风险;被告XX公司则满脸无奈,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,销售回款滞后,资金链紧张,并非恶意违约。我知道,这是一场艰难的博弈,既要保护债权人的权益,又要考虑债务人企业的生存发展。
为了找到矛盾化解的路径,我采用了“诉求分析-利益平衡-风险预判”的“三层解构法”。先是进行穿透式诉求分析,我多次与当事人各方单独会谈,深入了解他们的核心诉求。发现银行的真实需求并非立即清收,而是控制风险敞口;XX公司虽违约,但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和还款意愿。
在利益权衡阶段,我对比了“判决执行回款率”和“调解分期回款可行性”。判决执行可能会让抵押资产产生30%的价值折损风险,而调解分期回款的可行性经测算达95%以上。于是,我构建了“宽限期+分期+利息减免”的复合型还款模型,希望能实现双方的共赢。
然而,调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被告五(香港**投资公司)作为涉港担保人,沟通联系难度大。面对这一僵局,我运用“三地联动机制”,援引《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争议调解示范规则》,采用中英文、粤语三语进行调解,降低各方对法律问题的理解偏差。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“一站式”平台,多次进行跨境视频调解。我向香港企业负责人揭示XX公司持续经营对其投资组合的战略价值,最终,他完全同意调解方案,并专程从香港回来签署相关法律文件。
经过不懈努力,这起5亿金融纠纷终于成功调解,实现了“零强制、零破产、零失业”的共赢局面。这不仅刷新了惠州市单案调解金额纪录,也为商事调解机制在复杂金融纠纷中的应用提供了典范样本。
回顾整个调解过程,我感慨万千。这起案件让我深刻认识到,新时代商事调解正在从传统的“和稀泥”式调解向“专业化、数字化、金融化”转型。我们不仅要懂法律,还要具备商业评估能力,善于运用金融工具。在这个过程中,构建“法律判断+商业评估+金融工具”的复合型调解模型至关重要。当我接过当事人赠送的“保护百姓权益,构建和谐社会”锦旗时,心中充满了自豪,但更多的是责任。这不仅是一份荣誉,更是新时代调解员的历史使命。在冰冷的数字纠纷中注入法治、人文的温度,在错综的利益迷局中开辟共赢通途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